出塞 古诗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塞:边疆关塞 。胡马:敌人的军队 。
前两行诗意: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 。
[编辑本段]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古诗译文:
1)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
2)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
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没有回还 。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
3)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
如果英勇善战的将军们依然健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山 。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
3.但使:只要 。
4.龙城飞将:2003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对“龙城飞将”的注释做出修改:“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
5.胡马:指敌方的战马 。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 。
6.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汉时匈奴常常从这里南下侵扰中原地区 。
7. 不教:不叫,不让 。
8. 度:越过
[编辑本段]唐·马戴《出塞》
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
题解: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 。“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 。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 。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 。“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 。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 。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 。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 。“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 。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 。“缺宝刀”的“缺”用得好 。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 。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 。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得高山危卵之势 。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 。“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 。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 。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 。
[编辑本段]出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古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