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老城|漫步汕头老城( 二 )


天兔台风后 , 汕头老城里人去楼空的现象更多了 , 但还是能看到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仍生活在老城之中 。我由衷地佩服生活在老城里的人们 , 平和、淳朴、善良 , 我想正是这些人的淡然处之、随遇而安 , 老城才能仍然保持着生命的鲜活 。锁匠、钟表匠、竹篾匠、箍桶的师傅、弹棉花的小伙、修自行车的大叔、裁缝铺的伙计、做朥饼的婆婆、卖菜的小贩、小食摊的老板、药行的郎中、算命先生、家门前钉珠绣花的妇女 , 七十二行的人们仍然辛勤劳作着;这些在别处或者汕头新城中难以见到的劳动、生活场景 , 仿佛穿越了时空 , 在旁静静观看 ,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并使我更加期待 , 下一次漫步老城时在不经意间会邂逅怎样的一隅平凡生活 。我注意到这里各种街边的技艺都谨守传统、一丝不苟 , 不禁感叹 , 潮汕的工匠手艺了得 , 其精益求精的程度简直可以与别处的艺术家媲美 。尽管老城沿街吃、穿、用等各种与生活有关的铺子地方不大、顾客也不多 , 但诚信、公道 , 人情味特别浓厚 , 尤其是一些老字号的食物 , 不仅百吃不厌 , 而且好吃不贵:紧邻老妈宫旁的小药店出售各种凉茶 , 其中香浓、顺滑的老熟地汤十分的诱人 , 走过路过绝对不能错过;福平路57号主要经营的是芝麻糊、杏仁糊 , 三块钱一碗的小生意 , 居然可以按照顾客的意愿各半碗的双拼售卖 , 李姓老板娘亲手做的绿豆糕细腻、香糯 , 但属于限量发售 , 想吃要赶早;飘香小吃店的小吃种类繁多 , 最好的享用办法是邀上众友、点上一桌 , 饕餮一番;西天巷蚝烙因《舌尖上的中国》报道 , 近日火了很多 , 许多旅游者趋之若鹜 , 其实美味的吸引之外 , 店主邱淑英老人凡事亲力亲为 , 待人宽厚、慈爱 , 外乡人在此品尝着异乡的美味的同时 , 也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
信仰老城
汕头老城|漫步汕头老城



多种信仰并存是汕头的一个特色 , 老城里教堂、道观、佛寺、以及众多民神庙宇和谐地分布在各处 , 无论皈依于何 , 都可以找到自己倾诉的地方和心灵的慰藉 。位于民权路上的基督教锡安堂建于1858年 , 因早于汕头开埠 , 故有“先有锡安堂 , 后有汕头城”的说法 。位于外马路东口的瑟诺堂是汕头天主教教区主堂 , 这座教堂的圣堂分上下两层 , 装饰华丽;教堂中的唱诗班是由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修女主持 , 圣歌响起时 , 清澈、空灵的华音充满了教堂 , 驻足倾听 , 能感受到的不仅是“余音绕梁” , 还有信仰的力量 。永平路旁名为怡安街的小巷里有一间叫作延寿祠的善堂 , 虽地处一隅 , 但庙小神灵大 , 是汕头市区唯一信仰道教的善堂 , 其所供奉的神像及摆放的神器全部是青铜的 , 尤其是那尊北极真武玄天上帝的塑像 , 据说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一尊青铜塑像 。而存心善堂纯潮汕庙堂式建筑中供奉的是宋大峰祖师 , 作为潮汕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慈善机构 , 它在扶危济困方面有着良好的口碑 , 已经存在了110多年 。我因工作的关系曾与存心善堂的会长蔡木通有过一面之交 , 瘦小的他不太善于言谈 , 但从他简单的话语中我感受到 , 他有一颗强大的慈爱之心 , 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对他来说是由衷的快乐 。敬畏神明、积德行善在潮汕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老城中的人家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 游客从宅门前即可略知一二 。信民神的 , 门边有香插 , 信道教的门楣上方有八卦图腾 , 信基督的 , 门上贴有“以马内利” 。另外 , 在老城的各种庙堂中 ,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善男信女虔诚的身影 ,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读懂居于清贫的普通人是如何参悟人生的 。
老城与海关
在一次次的探访老城过程中 , 我了解到这座城市是“百载商埠”的见证 , 其形成、崛起、兴盛 , 与潮汕人敢为人先及较早开展国际贸易有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初 , 曾有3440多家企业活跃于汕头 。我了解到汕头曾经是中国第七大城市、也曾经是中国第三大贸易口岸 , 还是被恩格斯称赞的“远东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由于贸易频繁 , 市场繁荣 , 作为国际贸易监管机构的现代海关于1860年在汕头已经设立了 , 算来已经有154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