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泽牡丹诗词大赛获奖名单( 七 )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 。
“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 。
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
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
牡丹传说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 。
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 。
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 。
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 。
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 。
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 。
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 。
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 。
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 。
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 。
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 。
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 。
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 。
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
关于牡丹的朗诵词
唐代牡丹诗词(上)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701-762)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
红牡丹 王维(701-761)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
花底 杜甫(712-770)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