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传给现代人什么?( 二 )


因此 , 教师要搭建平台 ,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 细细品味和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 从而真正让学生的情感与古诗词融为一体 。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和《浪淘沙》 , 它们分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 但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意蕴不尽相同 。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感悟基础 , 但这两首古诗意蕴比较深远 , 学生要通过对意境的品味 , 才能感受作者融入诗中的情怀 。
如《凉州词》 , 短短几句 , 却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 同时 , 此诗以境设情 , 境界开阔 , 气象沉伟 , 情调悲壮苍凉 。
前两句写景 , 将黄河与玉门关以对比的形式展现 , 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寂寞 , 并逐步将作者的孤独之感渗透其中;第三句忽而一转 , 引入羌笛之声 , 以“羌笛”“杨柳”为寄托 , 征人怀着此心情听曲 , 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 , 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 , 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 , 深沉含蓄 , 耐人寻味 ,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
学生脑中浮现了征人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 生与死的离别在看似写黄河之景的词中显现 , 学生感受到了先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 他们的心灵会在作品的意蕴中得以启迪 ,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
三、拓展古诗词的品读渠道 , 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文明五千年 , 古诗词是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它所积淀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后代子孙的巨大财富 , 对小学生来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营养” 。
古诗词题材非常丰富 , 有抒情、写景、生活、感悟、爱国、惜时、战争等 , 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 , 发出“逝者如斯夫 , 不舍昼夜”的感慨 , 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写了作者不畏生死的傲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 收录的古诗词的数量还是非常有限的 , 教师如何以教材为载体 , 有效拓展学生品读古诗词的渠道 , 是丰富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虽然教材收录的古诗词数量有限 , 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拓展古诗词的阅读渠道 。
如四年级上册有两首古诗《鸟鸣涧》和《暮江吟》 , 它们所描写的意境都与月亮有关 , 教师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寻找和月亮有关的古诗 , 如李白的《关山月》和《静夜思》、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等 。
在学习了某个诗人的作品后 ,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阅读有关这位诗人的作品 。
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多接触、多阅读古诗 , 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
试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异乡"的情怀
是:《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 , 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 , 风华正茂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 , 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赏析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一开始 , 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
远看:“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 , 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 , 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 , 一层层树 , 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 , 晕染得一片嫣红 , 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 , 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