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多通过吟月抒怀请写出两句月的诗句并注上出处及诗人名字( 五 )


②〔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 , 背面却是那样凄清 。
影 , 这里指月的正面 。
魄 , 月的背面 , 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 。
从作法上看 , 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 , 以下借“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写离愁及故园之思 , 皆本此 。
③〔一片砧(zhēn)敲千里白〕皓月当空 , 银光一泻千里 , 处处传来妇人衣之声 。
砧 , 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 。
李白《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 , 万户捣衣声 。
秋风吹不尽 , 总是玉关情 。
何日平胡虏 , 良人罢远征 。
”香菱化用此诗意境 , 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 。
④〔半轮鸡唱五更残〕缺月在天 , 雄鸡高唱 , 正是五更将尽时分 。
五更 , 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 。
这并非单纯写景 。
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 , 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 。
例如:“春山烟欲收 , 天淡星稀小 。
残月脸边明 , 别泪临清晓 。
”(后唐牛希济《生查子》)“月华收 , 云淡霜天曙 。
西征客 , 此时情苦 。
翠娥执手 , 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
”(宋柳永《采莲令》)“执手霜风吹鬓影 , 去意徊徨 , 别语愁难听 。
楼上阑干横斗柄 , 露寒人远鸡相应 。
”(宋周邦彦《蝶恋花》)香菱这首诗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 , 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 。
⑤〔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 , 泛指江上的人 , 不限于渔翁 。
秋闻笛 , 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 。
笛声凄清、高远 , 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 。
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 , 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 。
⑥〔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夜倚栏” , 更确切地说 , 当是“楼头倚栏望月” , 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 。
例如“闻道欲来相问讯 , 西楼望月几时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 ,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等 。
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
⑦〔博得嫦娥应自问 , 何缘不使永团圆〕大意是 , 嫦娥看到人间有如此浓重的离情 , 不禁问自己道:“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分离了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 , 永不分离呢?”一说 , 这是嫦娥因月有盈亏这种现象而发问 , 她希望夜夜都是满月 。
香菱以此结束全诗也表明了她跟父母团聚的希望 。
“吟词” ―― 元宵节的诗词
吟词” ―― 元宵节的诗词《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 , 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 , 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 , 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 , 来映九枝前 。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 , 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 , 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 , 泪湿春衫袖 。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 , 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 , 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 , 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 , 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百枝火树千金屧 , 宝马香尘不绝 。
飞琼结伴试灯来 , 忍把檀郎轻别 。
一回佯怒 , 一回微笑 , 小婢扶行怯 。
石桥路滑缃钓蹑 , 向阿母低低说 。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
不如归去 , 难畴畴昔 , 总是团圆月 。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 , 正月中旬动帝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 , 一时天上着词声 。
《上元夜六首》唐·崔液一玉漏银壶且莫催 , 铁关金锁彻明开 。
谁家见月能闲坐 , 何处闻灯不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