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多通过吟月抒怀请写出两句月的诗句并注上出处及诗人名字( 六 )


二神灯佛火百轮张 , 刻像图形七宝装 。
影里如闻金口说 , 空中似散玉毫光 。
《正月十五夜》唐·苏味道火树银花合 , 星桥铁锁开 。
暗尘随马去 , 明月逐人来 。
游伎皆秾李 , 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 , 玉漏莫相催 。
《人间词话》的译文?
这段话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 , 没有哪一个不是经历过三种境界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这是第一种境界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是第二种境界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回头蓦见 ,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
”这是第三种境界 。
这些话不是大词人是讲不出来的 , 但是草率地就诗句的意思去解释各种词 , 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也不会同意吧 。
这是对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 , 极富真知灼见 。
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 , 不知所措 , 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 。
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 , 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 , 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 , 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 。
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夫到家 , 灵犀相通 , 炉火纯青 , 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 , 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 , 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 , 把本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 , 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原本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 , 燕子双飞去 。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凤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欲寄彩笼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诗句的意思是:昨天晚上 , 猛烈的西风刮来 , 碧绿的树上 , 一片一片树叶凋落 , 有一点迷茫 , 有一点凄凉 。
独自登上高楼 , 凭栏远望 , 不见斯人 , 百感交集 , 而无限惆怅 。
这一境界以西风刮得树叶凋谢 , 表示出当前形势的恶劣 , 而只有能爬上高楼 , 居高临下、高瞻远瞩 , 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 ,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 才能排除干扰 , 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 , 才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 , 才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
这一境界是对立志、下决心的真是写照 , 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草色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阑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 , 对酒当歌 , 强乐还无味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意思是:为了她 , 为了那份相思 , 我即使面容憔悴 , 瘦骨伶仃 , 也是值得的 , 也决不后悔 。
王国维借此诗句来谈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二境界 , 显然已超乎原诗相思怀人的情怀了 。
这一境界描述了为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 一种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 , 而为之“不悔” , 而为之“憔悴”的过程 , 不仅有躯体上的苦乏 , 更有心志上的锤炼 。
人瘦了、憔悴了 , 但仍“终不悔” 。
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 , 还要坚持奋斗 , 继续前进 , 为了追求 , 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所不惜 。
这是一种执着追求 , 忘我奋斗的历程 。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