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平台|钻井平台图片( 三 )


钻井平台|钻井平台图片

新加坡Frigstad公司设计的Frigstad D90型半潜式钻井平台 图源:Frigstad公司官网
对于“蓝鲸一、二号”而言 , 其基础设计是由新加坡Frigstad公司完成的 , 国内只做了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 , 技术含量不高 。核心设备部分 , 钻井系统由NOV公司完成 , 电子系统来自西门子 , 动力定位系统采购自康斯伯格 , 烟台来福士负责进行组装工作 。所以说虽然中集集团建造了这条代表全球最先进水平“蓝鲸一号” , 但并不能说中集集团掌握了全部的核心技术 , 在控制系统、泥浆系统、升降系统、起重机等方面 , 还需依靠国外企业 。
海洋工程核心装备研制 国内外差距需继续弥补
目前国内真正具备半潜式钻井平台生产能力的厂商屈指可数 , 烟台来福士、中远南通、大连重工、招商局重工(“造岛神器”天鲸号挖泥船的建造者) , 这几家公司的平台建造能力也是被国际主流的石油公司认可的 。国内最早具备半潜式平台生产能力的要属“烟台来福士” , 后来被中集集团收购 。
上海外高桥的“拳头产品”是好望角型散货船 , 虽然也在尝试海洋工程装备 , 例如此前建造“海洋石油 981”平台 , 但作为新入行者 , 实力有限 , 需要靠国家补贴 。业内人士表示 , 上海外高桥的海上钻井平台除了国家的订单之外 , 重大的国际订单很少 。但是中远和大连重工已经接到了Seadrill这样的国际顶尖深海钻探公司的订单 , 来福士的订单中很大部分也是国际企业订单 。
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轮(FPSO: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 Offloading)是海工界的“高富帅” , 工艺复杂 , 造价昂贵 , 其所有者主要分为两类 , 一是财大气粗的油公司 , 像“三桶油”里的中海油;二是服务于油公司的FPSO职业操作方 , 如MODEC、SBM、BW、Offshore等 。现役的FPSO中的大部分是由油轮船体改造 , 新造的只占一小部分 。
钻井平台|钻井平台图片

图源:shipspotting官网
目前国内的FPSO建造情况是 , 大部分企业仅是承建船体部分 , 而考验技术的上部分模块和设备 , 还是由MODEC、AKER、Dyna-mac、Mcdermott等巨头建造 。对于核心的高附加值部分 , 国内企业的还是难以介入 。
像承建FPSO这样的高端海工项目 , 欧美占据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高附加值设备和工程总包) , 包括Aker、NOV、MCDERMOTT、SBM等企业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也具有一定地位 , 代表型企业包括三菱、现代、大宇、三星、吉宝等 。
各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实力差别也是资源和技术决定的 , 欧洲背靠北海 , 美国拥有墨西哥湾 , 这些发达国家以经济做后盾 , 又有先进的技术和“油田”试验场 , 所以海洋装备制造实力肯定很强 。之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 , 欧美将低附加值制造转移到没油气资源 , 但具备技术实力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手里 , 在此基础上日韩新提升了自己海工装备制造能力 。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航运业造成重大影响 , 也给中国造船业带来致命打击 , 很多企业将海工领域作为产能转移的理想阵地 。之后随着世界深水油气开发加快 , 海工装备需求量增大 , 因为欧美与日韩新占据高端制造 , 中低端制造就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
结束语
国内海洋钻井起步晚于西方 , 造成海上平台设计建造实力落后于发达国家 。进入新世纪后 , 国内企业的建造实力也在稳步提升 , 建造出像“蓝鲸一号”这样的先进海上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 , 海上钻井平台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 组装能力的提升并不代表自主设计实力 , 在基础设计、核心装备制造等方面 , 中西差距还需继续努力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