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诗歌,要全。( 三 )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 , 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 。
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 , 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 。
时值初夏 , 浣花溪畔 , 江流曲折 , 水木清华 , 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
诗人拈来《江村》诗题 , 放笔咏怀 , 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
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 , 但他写着写着 , 最后结末的地方 , 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 , 使人有怅怅之感 。
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 , 几乎都是如此 。
前人谓杜诗“沉郁” , 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 。
《蜀相》【题解】见《杜工部集》 。
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 。
是年暮春 , 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 , 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 , 作了这首《蜀相》 , 以抒述惋惜之情 。
【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恨别》 【原文】 洛城一别四千里 , 胡骑长驱五六年 。
草木变衰行剑外 , 兵戈阻绝老江边 。
思家步月清宵立 , 忆弟看云白日眠 。
闻道河阳近乘胜 , 司徒急为破幽燕 。
【赏析】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
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 , 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 情真语挚 , 沉郁顿挫 , 扣人心弦 。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 , 言近旨远 , 辞浅情深 。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 , 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 , 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 值得反复吟味 。
《春夜喜雨》【题解】见《杜工部集》 , 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 , 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 。
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 , 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
【原文】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烛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见《杜工部集》 , 作于公元761年 , 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 。
上元元年(760)春 , 杜甫得亲友资肋 , 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 , 以安顿其家 。
翌年八月 , 草堂为秋风所破 , 杜甫百感交集 , 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拗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仗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题解】见《杜工部集》 。
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 , 自缢于林中 , 其将田承嗣 , 李怀仙皆举地降 。
至此 , 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 。
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 乃作此诗 。
河南河北 , 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
【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绝句四首(其一)【题解】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 , 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