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杏花的古诗( 三 )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 , 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 , 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 。
涉笔至此 , 桥中豪英 , 桥下长沟 , 桥畔杏花 , 桥上明月 , 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 , 而彻夜竞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 。
下片折回现实 , 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 。
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 , 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
“二十余年” , 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 。
“如一梦” , 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 。
“此身虽在堪惊” , 传达出恶梦初醒时的魂悸魄动、胆颤心惊之感 , 暗示他曾屡涉险境 。
“闲登小阁”句看似荡开笔墨 , 实则是以雨后新睛时的月色 。
绾合今昔 , 抒写月色虽好而欢会已矣的伤悼之情 。
“古今”二句写古往今来多少兴与亡之事尽付诸渔唱樵歌 , 托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 , 使全词的意蕴更趋深广与厚重 。
如梦令作者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 , 都是记游赏之作 , 都写了酒醉、花美 , 清新别致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 , 自然和谐 , 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 , 地点在“溪亭” , 时间是“日暮” , 作者饮宴以后 ,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 看起来 , 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 , 接写的“兴尽”两句 , 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 兴尽方才回舟 , 那么 , 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 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 , 行文流畅自然 , 毫无斧凿痕迹 , 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 , 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 这样的美景 , 一下子跃然纸上 , 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争渡” ,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 , 词嘎然而止 , 言尽而意未尽 , 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 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 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 这首诗不事雕琢 , 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咏杏花对联赏析
请参考下文:杏花在春天里盛开 , 有报春花的美誉 。
古诗云:“又是一年春草绿 , 依然十里杏花红 。
”杏花在联中不多见 , 用于春联的有:“万里银装增瑞气;一枝红杏报春荣 。
”“春波迎日动 红杏出墙来 。
”杏花联常为一些名人所偏爱 。
清代学者彭文勤撰一书房联:“何物动人 , 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 , 三更灯火五更鸡咏杏花对联赏析咏杏花对联赏析 。
”当代著名学者张伯驹也有一副居室杏花联:“万家爆竹夜 , 坐十二重屏 , 华堂犹忆同观平复帖;卅里杏花天 , 逢两三点雨 , 寒食不堪重上倚云亭 。
”作者甜美的回忆是往昔欣赏晋朝陆机的《平复帖》;所盼望的是某一个杏花春雨中 , 与老友重上倚云亭饮酒畅怀 。
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六字杏花联尤被人偏爱:“白马秋风塞上 , 杏花春雨江南 。
”画家描绘塞上、江南典型的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咏杏花对联赏析文章咏杏花对联赏析出自一副嵌古代名人的杏花联常被人传诵:“学士青莲 , 尚书红杏;中郎绿绮 , 太史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