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古诗( 六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一联是写山 , 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 , 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 , 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 , 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 , 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 , 愈大则...
长征古诗的词
七律·长征 [现代]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
绵延不断的五岭 , 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 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 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
金沙江浊浪滔天 , 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 , 热气腾腾 。
大渡河险桥横架 , 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 , 寒意阵阵 。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 , 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 , 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 保存自己的实力 , 也为了北上抗日 , 挽救民族危亡 , 从江西瑞金出发 , 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
一路上 , 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 , 他们跋山涉水 , 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 , 突破了乌江天险 , 四渡赤水 , 越过乌蒙山 , 巧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 , 爬雪山 , 过草地 , 最后翻过岷山 , 历经十一个省 , 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 总行程二万余里 。
从首联开始 , 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 , 构造了两个时空域 , 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 , 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 , 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 , 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关于长征的诗歌
1.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 莫道君行早 。
踏遍青山人未老 , 风景这边独好 。
会昌城外高峰 , 颠连直接东溟 。
战士指看南粤 , 更加郁郁葱葱 。
2.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 望断南飞雁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屈指行程两万 。
六盘山上高峰 , 红旗漫卷西风 。
今日长缨在手 , 何时缚住苍龙?3.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山 , 快马加鞭未下鞍 。
惊回首 , 离天三尺三 。
山 , 倒海翻江卷巨澜 。
奔腾急 , 万马战犹酣 。
山 , 刺破青天锷未残 。
天欲堕 , 赖以拄其间 。
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 , 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 , 马蹄声碎 , 喇叭声咽 。
雄关漫道真如铁 , 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 , 苍山如海 , 残阳如血 。
5.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 ,  过 大 荒 岭 十 八 盘 上 叹 紫 荆  , 古 来 客 外 路 难 行 。
今 天 再 越 大 荒 岭 , 更 恨 人 间 路 不 平 。
风 瑟 瑟 ,  雨 蒙 蒙 , 盘 蛇 伏 我 入 云 中 。
相 逢 且 问 西 来 客 , 前 面 关 山 更 几 重?二 ,  上 五 台 山 六 月 青 山 景 色 佳 , 行 程 百 里 力 未 乏 。
溪 水 潺 潺 鸟 迎 客 , 草 树 青 青 蝶 戏 花 。
清 风 有 缘 拂 人面 , 白 云 无 羁 网 罗 纱 。
功 名 尘 土 国 难 在 , 未 敢 偷 闲 学 出 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