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 )


而且这三番答问 , 逐层深入 , 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
“松下问童子”时 , 心情轻快 , 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 , 答非所想 , 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 ,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 , 就惘然若失 , 无可奈何了 。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 , 要讲究色调 。
从表面看 , 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 , 白描无华 , 是淡妆而非浓抹 。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 , 色彩鲜明 , 浓淡相宜 。
郁郁青松 , 悠悠白云 , 这青与白 , 这松与云 , 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 , 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 , 深邃杳霭 , 捉摸无从 , 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
从造型的递变 , 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 , 济世活人 , 是一个真隐士 。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 , 苍松赞其风骨 , 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
惟其如此 , 钦慕而不遇 , 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 , 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
明明三番问答 , 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 , 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 , 精简为二十字 。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
一般访友 , 问知他出 , 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 。
但这首诗中 , 一问之后并不罢休 , 又二问三问 , 这三番答问 , 逐层深入 , 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
“松下问童子”时 , 心情轻快 , 满怀希望 , “言师采药去” , 答非所想 , 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 ,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 , 就惘然若失 , 无可奈何了 。
造型自然 , 色彩鲜明 , 浓淡相宜 , 郁郁青松 , 悠悠白云 , 这青与白 , 这松与云 , 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 。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 , 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 , 捉摸无从 , 从造型的递变 , 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
寻隐者不遇的诗意
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 , 言师采药去 。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 提起他 , 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 。
《寻隐者不遇》中 , 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 。
可见 , 写人不见人 , 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 , 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含糊其辞 , 妙在其中 。
《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 , 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 , 诗人不是没有感情 , 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
其实 , 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 , 波澜不惊 。
“松下问童子” , 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 , 感情起伏跌宕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 几起几伏 , 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 。
最后 。
”为了是用“推门”好 , 还是“敲门”好 , 他费尽心机 。
因此 , 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 , 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 , 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 。
可是 , 诗中的前两句 , 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草药 , 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 , 远离尘世:云海漫漫 , 深远飘渺 , 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隐者没有远去 , 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 。
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 , 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 , 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 , 得出自己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