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自由创作一首诗歌( 六 )


“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 。
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 。
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未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
尤其是擂主争霸赛的题目,对于击败另外4位选手的四川大学本科生彭超和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两位争夺擂主席位的选手来说,仍然过于简单,无以区分高下,以至于两人均可以轻易做到不假思索,提前确定答案 。
其胜其负,完全取决于按抢答键的速度 。
从陈更抢到了前六次答题机会来看,后来一次都没有抢到,可能是被授意或有意谦让,这也是不惬人意之处 。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 。
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 。
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
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 。
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
关于古诗词的知识,丰富一点
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 。
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 。
“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浅谈如何把握诗词的韵味
诗词的韵味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可谓之诗词的神韵 。
诗词因为有了“神韵”的独特之美,它才有了一般散文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所没有的特殊意境,那就是用最为精炼的语言,来呈现无限广阔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空间 。
那么,在诗词创作中,通过“一听二看三联想”努力把握韵味,就是提升诗词创作的关键点 。
一 、对诗词韵味的一般认识对于“韵味”一词的书面解释,大致可以理解为“含蓄的意味”、“风趣的意境”等 。
“韵”是可以凭借感官来感受的,是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字面音韵的美 。
引申到诗词中的韵应该是通过文字词汇的韵律,让读者在倾听的过程中内心里自然感觉到的一种或朗朗上口,或悠扬悦耳,或温润婉约,或豪放大气,或铿锵有力的各种直接感受 。
而“味”则是借助于“韵”这一媒介,透过声音韵律在读者内心深处感受到的一种让人有所触动,既“听韵生情”又令读者回味无穷的深刻含义 。
由此首先学会“听”韵味 。
二、诗词音韵承载韵味的内涵诗词作为文学体裁中最为精炼的文体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必须做到“惜字如金” 。
那么在稀少的文字词汇运用中,如何让诗词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注重诗词的韵味是非常必要的 。
艾青1979年访问民主德国(东德)期间,看到了“柏林墙” 。
他即兴创作了《墙》这一首诗,对当时的“柏林墙”以抒情的手法进行了深刻的定义和解读,并当场朗诵 。
在《墙》这首抒情诗中,寓哲理与形象之中,首先把“柏林墙”比作一把刀,把柏林城“切成了两片”,把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心剁成了两截 。
诗人将浓浓的国际主义、民族主义情怀,附着于三米高的大墙,认为它“再高”、“再厚”“再长”也阻隔不住“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阻挡不住“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更割不断“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