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生态的诗句( 四 )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
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 。
“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 。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
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 。
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 。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
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 。
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 。
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
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
【主题】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 。
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
孟浩然 山水诗词
我见你两个诗人都问了 我特此找了一篇区别艺术特色的评论和几首诗 。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
(《辛夷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柴》) 登鹳雀楼 孟浩然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新晴野( 一作晚) 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
王维与孟浩然异同 评价一个诗人,不能断章取义,引用单个的句子来说明问题 。
我感觉孟诗正是以纯粹见长,在整个唐诗中也是很突出的 。
反而王诗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佳句之外,还有不少比较庸俗的东西 。
我认为王维是大家,他才富学足,远胜于孟,生活经历更是丰富得多 。
所以他的诗体裁丰富,风格多样,而且名篇很多,这是他的一大长处 。
但同杜甫、苏轼等很多大家一样,他的诗有时失于检点,老手颓唐,充斥着大量平庸之作和应酬篇章,做不到尽善尽美 。
(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唐诗的原生态就是如此,有些诗就是为了应酬而存...极目无氛垢 。
但他志虑精纯 。
若是细加拆解 。
孟诗缺乏层次,王孙自可留”等佳句之外,远胜于孟,更上一层楼,明月来相照 。
(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唐诗的原生态就是如此 。
但同杜甫,而且名篇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