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诗里的月份都是指农历的月份?( 四 )


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
十二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
事实上最初制定太阳历时,一年划分的月份不都是12个月的 。
这个”月“,也与朔望月无关 。
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每个月的日期与月相的变化无关联 。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 。
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
古罗马的历法: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
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 。
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 。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 。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每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 。
四季的别称: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 。
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 。
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 。
《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 。
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 。
《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
扩展资料1、一月: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
”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 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名讳,秦始皇名政,又作正,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 。
《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
”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
2、二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 。
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 。
《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 。
”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
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
3、三月: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 。
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
4、四月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麦秋至 。
”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 。
”四月便称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