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文讲解一般怎么导入( 二 )


”三、复习导入复习导入也称“温故知新导入” , 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导入新课的方式 。
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 , 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 , 同时又带出新课 。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贯穿了各个学段 , 且要求学生重视积累 , 也有很多诗篇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积累的古诗 , 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 能够使学生拓展思路 , 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
例如 , 教学《乡村四月》这首描写春日风光的古诗时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 , 如《咏柳》《早春》《春晓》 , 并谈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
这样的导入 , 既联系生活 , 又复习了旧知 , 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
四、朗读导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 , 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
”作为语文老师 , 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因此 ,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 在读中整体感知 , 在读中有所感悟 , 在读中培养语感 ,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 。
而古诗这种音乐性强的教学内容 , 朗读的作用就更为凸显了 。
在课堂导入环节 , 教师可以范读新课内容 , 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
教师要注意辅以适当的教学语言 ,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等 , 或加入配乐 , 为朗读创造情境 。
例如 , 教学刘禹锡《望洞庭》时 ,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有一首古诗 , 景色描写生动优美 , 富有想象力 ,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朗诵 , 体会一下诗歌所描绘的幽静与美的意境 。
”这里可以配乐 。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 , 君德之祖 , 百福之宗 , 万物之户 。
”由此可见 , 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 , 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 。
作为“诗的国度” , 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 。
在学校教育中 , 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 , 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
那么 , 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
一、意象教学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 , 语言凝练、字字珠玑 , 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 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 , 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 , 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 。
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 , 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 。
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 , 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 。
抓住“意象”开展教学 , 犹如抓住“牛鼻子” , 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 , 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 , 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 。
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 , 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
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 , 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 , 既是“景”的升华 , 更是“情”的升华 。
就是说 , 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 , 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 ,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
二、新意教学在古诗词作品中 , 意象有些明显 , 有些则比较模糊 。
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 , 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