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恶魔的诗句( 四 )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文高度啊 。
可以想见,哈佛的大学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温馨惬意的 。
再看清华,入学前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淘汰、筛选和考验,而入学后仍然要面对压力重重、危机四伏和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拼斗 。
当年四川省的头名状元在竞争和拼斗中几乎崩溃,居然要留两级才勉勉强强毕业 。
想一想,他毕业时还有入学时的雄心壮志和信心勇气吗? 哈佛更关注学生离校以后在人生中的成功,因为只有学生的成功才有哈佛的成功 。
哈佛有庞大、紧密而高效的校友网络 。
在校时学校就培养学生的人脉关系,安排你的假期见习和毕业就业 。
哈佛的就业指导和帮助是终身的,你一日为哈佛人就终身享受哈佛的就业帮助和指导 。
哈佛宽松的教学风气和学术风气让学生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
对,学生的人生成功是哈佛的目标,也是哈佛录取学生的标准 。
在高中生的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哈佛就不再关注学生的具体分数 。
许多高中毕业考满分的学生却无缘哈佛 。
为什么呢?因为哈佛关心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考虑和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语言表达、社会参与等等诸多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的方面和因素 。
比如,学生在申请时提供的关于自己的论述就极其重要 。
学习成绩和老师推荐固然重要,但用哈佛的话说,学生自己写的关于自己的论述是学生自己的“声音 ”,更让哈佛知道你是谁 。
你是谁才是最关键的 。
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特质才是哈佛最关心和最看重的 。
怎样在几百个字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讲出来,并且说得有声有色有特点就很反映水平 。
论述不是小说,但怎样引人入胜让评审老师一读就喜欢上你就把录取通知书发给你才是最大的挑战 。
在18岁以前就做过有实际意义的义工、就从事过有价值的工作、就参与过多姿多彩的社会活动、有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成果,这样的学生将来会不成功吗?这样的学生谁又不想要呢?只不过哈佛大学更强调这些而已 。
我想,清华也想如此录取学生,但体制使得清华只看分数而无暇他顾,这既是无奈,也反射出清华缺乏创意和进取精神 。
难道清华不可以要求报考的学生早早地就提交一份个人论述吗?难道清华不可以在春天就安排各地校友对这些想要报考的学生进行面试吗?把这些作为录取的辅助手段不是更好吗? 国外评判大学的标准之一是看毕业生给母校捐款在学校经费中的比例 。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同时也非常有意思的评判参数 。
毕业生给母校捐款多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毕业生非常成功,有钱捐给学校 。
毕业生的成功本身就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水平 。
这很有价值 。
第二,毕业生有钱还得意愿捐给母校 。
这就很有意思了 。
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可和认同是对一个学校最好的评判和评价 。
想想看,哈佛的学生在学校有4年愉快的时光,毕业时没有债务,并且通过学校帮助、校友引荐和自身努力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学校给...
提供几首艾略特的著名短诗,谢谢啊
交叉点 。
多数个人的体验 太大或太小 。
在努力保持 白天与黑夜在一起时,我们的情感 只不过是“一件件平常小事” 。
一首诗似乎可能发生于 一个年少之人:但一首诗 并非是整个诗歌——那是生活 。
战争不是生活:它是一个处境,一个既不被忽视又不被接受的处境,一个用埋伏和策略对付的问题,可以包围,或可以散开 。
持久不是对短暂的替代,两者互不能代替 。
但个人经历的 抽象观念在其张力最大时 则变成普遍性,我们称之为“诗歌”,也许会在韵文里得到确认 。
弗罗斯特为什么把诗歌的名字叫 未来的路 呢
我转发了一篇诗评,你看看吧 未选择的路----The Road Not Taken 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一1963)是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上的中学,也在达特第斯学院和哈佛大学读过一段时间 。
获得诗名之前,弗罗斯特时而务农,时而到中学教希腊语和拉丁语 。
他的第一部诗集出版于1913年 。
1916年后,他一直在著名学府任职,通常的身份是“住校诗人” 。
弗罗斯特的诗歌备受喜爱,原因之一是未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人都看得懂 。
当许多诗人热衷于搞诗歌试验时,他却坚持使用日常语言,描写自己观察入微的日常事件 。
弗罗斯特的许多诗歌反映了他与大自然的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