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怎么写?( 七 )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怎么写?


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内容看,要理解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材料加以补充,显然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在学习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如各音乐家的生平、业绩,维也纳的公园、剧院,城市的装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 。老师在课前也搜集到了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
在教学中,一幅幅展现美丽的维也纳迷人风采的图片,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交替呈现,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情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学生诵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自然有了独特的感受,真切地感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意境 。
课文的学习中,用摇篮说句话时学生的思维有些窄,说不出来,想想也确实不好说,即使出示了填空“学校是()的摇篮 。少年宫是()的摇篮 。”仍然开拓不了学生的思维 。急!另外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变化,使得一小部分的学生注意力有了些许的分散,游离于课堂外了,觉得遗憾 。
《音乐之都维也纳》公开课教学思考:
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课时,我个人觉得比较注重营造音乐之都的氛围,通过图片的展示、作曲家的介绍、金色大厅的渲染让学生走进音乐的圣殿 。同时,同时还设计了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对书中的语言进行提炼和运用 。可上好后感觉节奏较快,很多该深入领悟的地方还不够扎实 。就拿第一节的教学来讲 。我重点讲解了“首都”和“音乐之都”中“都”的意思 。但对于“阿尔卑斯山”“盆地”“多瑙河”等地名却未做介绍 。讲解了“麓”是山脚的意思,但未放在“北麓”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来理解 。后来想想,一张地图就可以解决以上所有问题 。其实整个小节可以穿起来讲解,一气呵成 。既让学生对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的方位有所了解,又能烘托气氛,把学生带进音乐之都的场景 。
《音乐之都维也纳》反思
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维也纳,了解维也纳,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欣赏精美的图片,可以省略许多语言的渲染 。比如: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那个用玫瑰花组成的“高音谱号”、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等,学生一看图片就明白了;另外,文中出现了一些大音乐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就适时地配上他们的经典作品,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舒伯特的《小夜曲》等,学生还进行了一次音乐之旅 。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反思怎么写?


现代教育需要培养人具有世界的眼光 。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就是具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好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