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风景诗( 五 )


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 。
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
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
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
“还”,归来的意思 。
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 。
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 。
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 。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 。
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 。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
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
”(《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 。
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 。
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 。
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
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
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 。
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 。
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
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
[4] 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
岑参的诗词有那些?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
以后曾北游河朔 。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