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描写菊花的诗句( 二 )


1.苏李诗 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 。
托名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 。
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举为“苏李诗”的代表作 。
此外散见于《古文苑》、《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书 。
“苏李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王士□《渔洋诗话》),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情调凄怨,是一些艺术相当成熟、形式较为完整的五言古诗 。
如:“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不得辞”等句,都很著名,六朝隋唐以来广泛传诵 。
钟嵘《诗品》评李陵诗为上品,《文选》择优选录,杜甫也说“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十二首》) 。
但这批诗在六朝已被疑为拟作或赝品 。
南朝宋颜延之认为“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太平御览》卷586引《庭诰》) 。
刘勰则据汉成帝诏命刘向校录歌诗三百余篇的记载(《汉书·艺文志》),指出“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文心雕龙》·明诗》) 。
此后,自北宋苏轼至近代许多学者,从苏武、李陵事迹、诗中地域、避讳以及诗的风格等不同方面论证其伪,当可成为定案 。
“苏李诗”大体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无名氏作品,约为《古诗十九首》同时前后的产物,也被视作五言诗成熟的一个标志 。
但由于它的成就稍逊于《古诗十九首》,还由于六朝拟作风行,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六朝人的拟作 。
近人梁启超据刘勰、钟嵘的评论只提李陵而不及苏武,怀疑“李陵的几首是早已流行”,“拟苏武的那几首”是“魏晋间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
这就是说,今存“苏李诗”中可能杂有六朝人的拟作,同时也反映出它在六朝拥有五言诗典范的地位,影响深广 。
2.苏味道和李峤,并称“苏李” 。
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与沈宋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苏味道 (648~705)唐代诗人 。
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
9岁能属文,以才著称 。
20岁进士登第 。
累转咸阳尉 。
高宗调露元年(679),吏部侍郎裴行俭征西突厥,奏为掌书记,从军至安西 。
武后时,累官至凤阁鸾台三品 。
李峤 (645~714)唐代诗人 。
字巨山 。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
少有才名 。
20岁时,擢进士第 。
举制策甲科 。
累官监察御史 。
原文为"古傍",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曹刘,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一说为曹氏三父子)与刘桢. 颜、谢: 颜延之和谢灵运 徐、庚: 徐陵和庾信
元稹的资料 哪个时代的诗人、称作元白的人 。
袁枚的资料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汉族,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
父元宽,母郑氏 。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元稹8 岁丧父,15岁以明两经擢第 。
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出类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
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 。
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 。
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 。
元和初,应制策第一 。
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 。
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
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 。
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 。
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 。
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 。
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 。
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
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 。
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 。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
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
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