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学教学反思怎么写?( 三 )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 , 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 。我的想法是:这样做 , 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 ,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 。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 , 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 。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 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 , 才能有创造 。” 。
同时又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 , 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 , 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 , 你想怎么分类呢?” , 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 , 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 , 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 。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 , 探索新知” , 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 , 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 , 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 , 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 , 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 , 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 , 看统计表算是26只) 。这时 , 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 。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 , 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思维异常活跃 , 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 , 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 , 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 , 别人不易看懂 , 感受到了“挫折” , 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 , 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 。接着 ,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 。最后 , 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学生 。在这样的过程中 , 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 , 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 , 从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 , 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两个统计表你知道的什么 , 尤其是“对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上分析得不够透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