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59个心理效应》读后感怎么写?( 二 )


3、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
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平时应多观察,想方设法找到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点和学生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就可能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引导他们获得成功 。
4、破窗效应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很有趣味的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柏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车篷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柏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
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
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谓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反正你们都不拿我当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对着干,坏就坏到底吧!他自己就会出现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不要轻易认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修好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才是明智之举 。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其实,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那些所谓“学不会”的学生只是在学习中暂时遇到困难而已;另一方面,学生必须在心理领域超越学习的各种障碍,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