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 三 )


一个人多和异己的朋友讨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学说不圆满处,对方的学说有可取处,逼得不得不作进一层的思考,这样地对于学问才能逐渐鞭辟入里 。在朋友互相切磋中,一方面被“磨”,一方面也在受滋养 。一个人被“磨”的方面愈多,吸收外来的滋养也就愈丰富 。孔子论益友,所以特重直谅多闻 。一个不能有诤友的人永远是愚而好自用,在道德学问上都不会有很大的成就 。
好朋友在我国语文里向来叫作“知心”或“知己” 。“知交”也是一个习用的名词 。这个语言的习惯颇含有深长的意味 。从心理观点看,求见知于人是一种社会本能,有这本能,人与人才可以免除隔阂,打成一片,社会才能成立 。它是社会生命所借以维持的,有如食色本能是个人与种族生命所借以维持的,所以它与食色本能同样强烈 。
古人尝以一死报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复鼓琴 。这种行为在一般人看似近于过激,其实是由于极强烈的社会本能在驱遣 。其次,从伦理哲学观点看,知人是处人的基础,而知人却极不易,因为深刻的了解必基于深刻的同情 。深刻的同情只在真挚的朋友中才常发现 。对于一个人有深交,你才能知道他 。
了解与同情是互为因果的 。你对于一个人愈同情,就愈能了解他;你愈了解他,也就愈同情他 。法国人有一句成语说:“了解一切,就是宽容一切 。”(tout comprendre,c’est tout pardonner)这句话说来像很容易,却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需要极伟大的胸襟才能做到 。古今有这种胸襟的只有几个大宗教家,像释迦牟尼和耶稣,有这种胸襟才能谈到大慈大悲;没有它,任何宗教都没有灵魂 。
修养这种胸怀的捷径是多与人做真正的好朋友,多与人推心置腹,从对于一部分人得到深刻的了解,做到对于一般人类起深厚的同情 。从这方面看,交友的范围宜稍宽泛,各种人都有最好,不必限于自己同行同趣味的 。蒙田在他的论文里提出一个很奇怪的主张,以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对这主张很怀疑 。
朱光潜: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朋友
文章图片

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 。势力之交固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 。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侵轧便是好例 。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互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世俗人一般的翻云覆雨 。交友之难,从此可见 。
从前人谈交道的话说得很多 。例如“朋友有信”,“久而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视朋友须如自己,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于铿吝的朋友;要劝着规过,但“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这些话都是说起来颇容易,做起来颇难 。许多人都懂得这些道理,但是很少人真正会和人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