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檄文”是什么意思?( 五 )


在强大的声势下,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 。
接着又在全县搞联防,从此,“邻盗”再不敢犯境 。
在消除内忧外患的同时,于成龙十分注意招募流民以恢复生产,他常常深入田间访问农事,奖勤劝惰 。
农闲时带领百姓修民宅、建学校、筑城墙 。
对迁入新居的农家,还亲为题写楹联,以示鼓励 。
在深得民心之后,他又以刚柔并用的斗争策略,解决了“数大姓负势不下”的问题,使这些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皆奉法唯谨” 。
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广两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 。
康熙三年(1664年)春,金光祖升本省巡抚,就地方施政征询于成龙的意见 。
对此,于成龙曾两次条陈,针对广西地方施政的各方面,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主要内容有:一.澄清地方吏治;二.“弭盗”与“慎刑”;三.推行“抚”字催科;四.减轻百姓负担,疏盐行、除灾耗、清杂派;五.改善民族关系等等 。
这些建议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提出的,但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民众的利益,表现了他的敢于言事和不怕风险的勇气 。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芦光祖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四川合川市)知州 。
离罗城时,他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入情景 。
四川遭战乱最久,人口锐减为全国之首 。
于成龙赴任的合州包括三属县,只有丁口百余人,正赋14两,而衙门的各种供役、需索使百姓繁重不支 。
目睹地方荒残,于成龙确定以招抚百姓为急务,他首先革除宿弊,严禁官吏勒索百姓,又免去规定的驱从,以家仆随身 。
合州土地极度荒芜 。
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 。
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 。
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 。
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 。
”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
由于招民垦荒政绩显著,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
于成龙去往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市)同知任四年,任知府四年 。
这里着重叙述他的两件事 。
一是治盗省讼 。
“盗”成为清初一大社会问题 。
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盗贼甚至白昼劫路伤命,严重影响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 。
于成龙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镇岐亭治盗 。
为了摸清盗情和每一件重大盗案,他总是亲自访察 。
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调查疑情,从而对当地盗情了如指掌 。
他还特意在衣内置一布袋,专放盗贼名单,“自剧贼,偷儿踪迹无不毕具,探袋中勾捕无不得 。
” 对待案犯他主张慎刑,以教为主,采取“宽严并治”和“以盗治盗”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 。
于成龙在词讼、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 。
他铁面无私,头脑敏锐而细心,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 。
曾排解过许多地方上发生的重大疑案、悬案,使错案得到平反,从而被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
于成龙在破案、察盗方面的许多事迹,在清人野史、笔记和民间文艺中均得到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