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全集( 六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
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 。
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 。
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 。
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 。
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
有关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
《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多丽·小楼寒》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
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 。
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醾 。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
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 。
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