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诗文原文及500字赏析( 二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
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
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又说:“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
请给一篇古代诗词赏析,最好是宋词的赏析,大概500~600字左右吧
摸鱼儿 雁丘词金?元好问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