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绪决裂的导火索,戊戌变法

对于戊戌变法,大清当时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派系,一个光绪主导积极革新主张变法求存,另一方由慈禧领导,主张保守打压,那么这两派有何不同之处?
同:都能接受洋务
异:光绪胆小懦弱却无父亲的谨慎,慈禧洞悉人性、工于心计
慈禧太后与清德宗光绪皇帝有三重个人关系:他们是名义上的母子;血缘关系上的姨甥;传统亲戚关系上的叔母与侄儿 。光绪的生身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就是慈禧丈夫咸丰皇帝的弟弟 。而奕譞又娶了当时的懿贵妃慈禧的妹妹做福晋,生下了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
历史记下了这样一幕,在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去世的当天晚上,在决定皇位继承人的会议上,慈禧一锤定音,过继时年只有四岁的载湉给咸丰皇帝和自己做儿子,并立为帝 。而作为父亲的奕譞当场“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
【慈禧光绪决裂的导火索,戊戌变法】一生历经宦海沉浮的奕譞非常了解慈禧,更了解慈禧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紧抓皇权,让自己的儿子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 。而自己非但不能父以子贵,反而会因为与皇帝的关系而很有可能成为慈禧打击的对象 。
奕譞一生谨小慎微,对慈禧始终恭敬有加 。从得知儿子继位而晕厥这件事,可以看出奕譞的胆小懦弱,光绪则继承了他的性格;但长于深宫,未经政治历练的光绪却没有父亲的谨慎 。
与之对照的是他的这位名义上的母亲,历经宫廷权斗而不倒的慈禧太后 。正如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隋丽娟教授在《正说慈禧》系列讲座中所指出的:“慈禧具有自己所独有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 。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
清王朝吸取朱明王朝的教训,对皇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刻苦读书是每个皇子从童年起的必有之义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876年5月14日)尚不满5周岁的光绪皇帝正式上学读书 。在光绪长达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他的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来自世宦家族,翰林出身,学富五车,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两代帝师 。他对光绪的教育没有拘泥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封建纲常名教,而是结合急剧变化的世界大势,引入了新鲜的中外史地和激进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方面的课程 。当时清政府正积极推进洋务运动,翁同龢把相关的事务和实物都纳入了皇帝的教育课程 。
需要指出的是,翁同龢添加这些课程,事先征得了慈禧的同意 。在光绪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务实开明的一面 。
慈禧没有曾国藩等读书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但具有政治家天生的趋利避害的本能 。在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较少顽固的守旧,更多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 。这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时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