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光绪决裂的导火索,戊戌变法( 二 )


同: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
异:光绪亲政,慈禧训政
光绪十二年,当慈禧为了符合祖制和照顾舆论,假意主动提出光绪亲政的问题时,对慈禧真实意图心领神会的奕譞,随即领衔王公大臣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恳请慈禧训政的请愿行动,最终制定了一个被史书称为《训政细则》的“约法三章”,将训政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这个细则规定光绪亲政后,慈禧的听政权、国家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全部保留 。
光绪亲政了,但归政后的慈禧仍然牢掌大权 。翁同龢看在眼里,也只能怨在心里,他的日记中一句“现在国事一切照旧”透露出了他对慈禧揽权的不满和无可奈何!这种一国两主的局面必然导致一种结果,那就是帝后两党的形成 。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 。
清朝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开启 。在经济军事成就上,洋务运动并不输于明治维新 。但是号称“天朝大国”人口土地面积远超对手的清王朝,败于维新变法不足三十年的东洋弹丸小国日本,这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甲午战败意味着清政府推行了三十余年的“徐图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士大夫阶层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是绕不过去的,必须变法维新方能真正图强 。
1895年5月2日,也就是光绪批准《马关条约》的同一天,在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以广东人康有为为首,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敦请光绪皇帝仿效日本与西方,推行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