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的迷思》读后感怎么写?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养的迷思》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
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 。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爱与自由,温和而坚定)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 。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
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 。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 。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 。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 。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 。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 。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 。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 。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 。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 。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 。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 。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 。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 。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 。
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 。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惊呼:“我家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时我们责怪父母跟孩子隔阂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一种偏见 。书中甚至给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收养了一只黑猩猩,让它和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经过人类的教化,能够有不同 。黑猩猩养到十九个月,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会“嗷嗷”叫,行为动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 。父母赶紧把猩猩送动物园,把孩子送幼儿园 。(可怜的猩猩,从小包着纸尿裤,被当做人来养的猩猩,从此就被关在铁笼子里,它怎么适应这个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