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精酿啤酒吧失败案例_手工精酿啤酒失败案例

早些年靠运气赚到的钱,近几年都凭勤奋和实力亏光了 。
01
创业的江湖里有太多一路高歌、风光无限的故事,一个个成功的创业项目在前方就像是一个灯塔般指引着后来者,而黑暗之中无数触礁、迷失、翻船事件也时有发生 。
九死一生的创业性感又迷人,危险又刺激,一旦上船可能就再也无法着陆 。
高光永远聚焦在已然功成名就的项目上,而我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复盘一下涛哥的浪花鲜酿,虽然目前已经停止运营,但是这个过程中沉淀了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华 。
【分享精酿啤酒吧失败案例_手工精酿啤酒失败案例】或许有一天涛哥还是会拂去甲板的灰尘和浪花一起扬帆再次起航,面对风浪目光将会变得更加坚定 。
——你有故事我有酒,不如举杯,敬我们迟迟未出现的灵光!
涛哥是浪花鲜酿的创始人,在创业之前是一名技术开发人员,每天敲着代码都能开怀大笑的那种,自从创业之后涛哥就觉得回不去了,之前工作的十年经历让涛哥觉得似乎都是在浪费时间,不喜欢打工的心态,创业才能激起涛哥的兴趣 。
在一个社区的花店里初见涛哥,灰色T恤和短裤,带着一副眼镜憨态可掬 。简单交谈之后涛哥说:“不如我们去喝啤酒吧 。”
于是便跟着涛哥踏上了一次精酿之旅 。
02
一开始决定做精酿啤酒的原因特别简单,单纯是因为在某一家餐厅喝了一口精酿啤酒之后决定自己也要做一个精酿品牌 。
第一口就爱上了精酿的味道,就像一发子弹,一口直击灵魂 。觉得原来喝过的工业啤酒都是渣渣,简直像是水一般寡然无味,喝啤酒的人喝一口精酿就再也回不去了 。
精酿啤酒的口感和工业啤酒的差别太大了,而且说起工业啤酒大家会联想到雪花、纯生、百威等等品牌,但是提到精酿却没有人能有品牌联想反应,当时凭直觉预感啤酒精酿市场一定会酝酿出来头部品牌,那为什么我不去试试呢
于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分别考察了各地的精酿市场,北京、成都、武汉这几个城市发展的较为成熟,口味方面也有很多的创新,甚至有流量型的小龙虾口味精酿啤酒,创意十足 。
可见发展初期大家齐头并进,用产品说话,我们在做的时候更要通过各个方面来提升产品的品质打造差异化 。
我们在产品方面也非常用心,通过酸度、苦度、酒精度数、气泡口感等等维度对产品进行拆解和重构,形成自己的独特口感和风味 。
那个时候给调酒师带各种品牌的精酿啤酒来找到自己想要的某一项元素,其中我喜欢的这一家在店里和经过一个小时路程之后的口感就完全不一样,精酿啤酒的时效性也非常重要 。
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后研究和学习精酿文化,自己也尝试很多款不同的精酿啤酒,发现这个领域就像是喝茶一样需要逐步进化,像是酸啤和IPA一上来就喝是很难以接受的,需要循序渐进才能享受其中 。
我现在就形成了自己喝精酿的习惯,开始先来一升白啤,稍微有点微醺的感觉之后再来一杯IPA,之后再以一杯酸啤结束,这个时候会有点晕,但是刚刚好达到一种很满足的感觉 。
虽然精酿口味有很多种,我们最终口味聚焦在三款产品上黄啤、白啤和黑啤,国外的精酿啤酒比较苦,初次尝试则适得其反,我们针对国内的消费者提高了麦芽浓度,降低苦味程度 。
当时也测试了各种各样的包装,最终确定了玻璃瓶装酒,虽然定制玻璃瓶价格比较贵,但是为了产品品质最终我们还是选择玻璃瓶 。
当时对于市场的判断认为前期需要一定的成本来教育用户 。
精酿啤酒还是属于比较小众的群体,背后的文化与产品本身品质的享受有很多值得推广的点,我们愿意前期为教育用户买单,推出了一分钱喝啤酒的外卖线上活动,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成本,每个用户大概是25元左右的获客成本,对于互联网出身的我们来说这个成本不算太高 。
可惜的是我们的判断过于主观,用户最终还是冲着便宜来购买,留存率和复购率并不高,仅有30%左右的用户后续继续购买了我们的产品,大部分用户还是抱着薅羊毛的心态 。
现在想来对市场的判断还不够精准,过于主观了,我们创始团队对产品过度自信,认为大部分用户喝一口我们的产品之后就不会再去消费工业啤酒,这种教育用户的成本较为昂贵,效果不佳很难持续推进 。
在渠道方面我们思索了很久,因为铺渠道对于精酿啤酒这种小众文化饮品来说显得太过于冰冷,用户只是当做工业啤酒的升级版购买之后带回家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