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凉州词( 二 )


”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
《凉州词》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
首句“黄河直上” , 有人 认为很费解 , 故易“黄河”为“黄沙” 。
然而“黄沙直上” , 天昏地暗 , 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 , “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 , 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 , 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 , 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
遥望 西陲 , 黄河由东向西 , 无限延伸 , 直入白云 , 这是纵向描写 。
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  山天相连 ,  这是竖向描写 。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  “一片孤城” , 隐约可见 。
这 , 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
前两句偏重写景 , 后两句偏重抒情 。
然而后两句的情 , 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 。
“一片孤城” , 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
而背景的辽阔 , 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 , 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
“孤城”中人的感受 , 尤其如此 。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驻防地 。
住在这里的征人 , 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 , 来此戍守边疆的 。
久住“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 , 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 , 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 , 而说“怨杨柳” 。
“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 , 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 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 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 , 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 , 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 , 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 , 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 , 由此激起的 , 仍然是思家之情 。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  而诗人意犹未足 , 又用“不须”宕开 , 为结句蓄势 , 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 , 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 , 无那 金闺万里愁’ , 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与此并同一意 ,  然不及此作 , 以其含蓄深永 , 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
”写景雄奇壮 阔 , 抒情含蓄深永 , 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 , 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 , 而托言春风之不度 , 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 , “旗亭画壁”故事看 , 这道诗脱稿不久 ,  已传遍四方 , 推为绝唱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
1、《咏鹅》唐·骆宾王鹅 , 鹅 , 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2、《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4、《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5、《鹿柴》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6、《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