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桥的诗词名句( 四 )


桥长64.40米 , 跨径37.02米 , 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
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 , 不是实的 , 故称敞肩型 , 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
在拱的样式上 , 李春采用了扁弧形 , 但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 , 拱顶将高达近20米 , 桥高坡陡 , 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 。
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 , 把桥造成扁弧形 , 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 , 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 。
这样 , 桥面坡度平缓 , 便于车马行人往来 , 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 , 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
...
关于桥的诗句 初2学过的啊啊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
【注释】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 , 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 , 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
五岭:大庾岭 , 骑田岭 , 都庞岭 , 萌渚岭 , 越城岭 , 或称南岭 , 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 , “阪上走丸” , 从斜坡滚下泥丸 , 形容跳动之快 。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 , 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
【译诗】 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 ,  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
山势绵延 , 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 ,  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 , (“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 , 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 , 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
)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 。
(“寒”的意义与暖类似 , 在于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 , 不能作确切的解释 。
)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 ,  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 。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 , 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 , 多少曲折 , 多少悲壮 , 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 , 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 , 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 着重在于侧写 。
而这首《长征》 , 从题目就可看出 , 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 , 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 , 景致转换向前 ,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 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 , 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 , 要不停步 , 要前进 , 前进 , 更前进 。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 , 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 , 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 , 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 , 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 , 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 , 自强不息 , 冲锋不止 , 直到生命的尽头 。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 , 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 , 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