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奇观中的四句七言诗( 二 )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 。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武帝学诗、读诗、品诗、作诗,一方面乃制度兴作,一方面则舒志怡情 。
“诗”之与武帝,可谓关系深厚焉 。
一 景帝之世,黄老思想、刑名之学在政治上仍占主流 。
但是,对于太子刘彻,却酝酿着改变,他的老师是著名的儒生、身受“鲁诗”大家申公亲传的王臧,《汉书·儒林传》云:兰陵王臧既从(申公)受诗,已通,事景帝为太子少傅 。
此当即为武帝师之证 。
武帝幼时既已受诗教,而其在为太子前,受封胶东王 。
据钱穆先生讲,在西汉前中期,存在两个学术中心,一为河间为中心的经术中心,一为以淮南为中心的辞赋中心,“词赋之学,近源吴梁,远溯齐楚,以南人之巫风,泽海国之仙思,其学亦东方齐鲁之支流与裔”(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3-84页) 。
而据《汉书》,文帝子梁孝王也喜文辞诗赋,身边有邹阳、枚乘、严忌子诸人,皆文辞之士,梁国诗赋亦盛 。
梁、楚乃长安与胶东国间要道,胶东近于此辞赋中心,可以试想,武帝与胶东国关系或极密切,受其文化熏陶也是理应必然,史称武帝“好文辞,向儒术”,信然(《史记·封禅书》) 。
《诗》,是儒家《五经》之一,为儒学元典,不仅蕴含着儒家重要的政治思想,也可以“兴、观、群、怨” 。
武帝自幼受教于《诗》学大家,其思想受儒家影响极深也是当然,武帝一朝,立明堂,建封禅,行郊祀,改正朔,莫不因于此 。
一方面,武帝甫即位,王臧即上书宿卫,武帝以王臧为郞中令,以其同学赵绾为御史大夫,并征申公,欲进行政治改革,但因窦太后反对而暂时失败(见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
虽然如此,但建元元年“罢申、商、韩非、苏秦、张仪”诏以及征贤良文学对策则是实行了的 。
是故,中国政治思想至武帝时为之一变,使儒学思想成为政治的主导思想,与武帝自小学《诗》、受诗教、向儒学有很大的关系 。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
”班固述武帝之功,其一即为“作礼乐”(《汉书·武帝纪“班固赞曰”》) 。
礼乐乃儒家之重要内容,也是儒学参与政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赋、颂”则为其表现形式 。
史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 。
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 。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圆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
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坛,天子自竹宫而望拜,百官侍祠者数百人皆肃然动心焉 。
”(《汉书·礼乐志》)礼乐作为政治制度在汉武帝时树立起来,诗赋为之一盛 。
郊庙歌辞“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
历代名人咏嵩山的古今诗词,
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嵩 山清/顾炎武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邻 。
石开曾出启,岳降再生申 。
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馨 。
岂知巢许窟,多屗济时人 。
奉和宋次道游嵩十五韵宋/刘敞嵩峰三十六,皆在青云端 。
宿昔望见之,恨不生羽翰 。
卷脔尘土中,日月如波澜 。
迩来老将至,更觉行路难 。
闻君谢车徒,选胜穷峰峦 。
幽深每独往,神异多所观 。
若有真仙子,羽衣白玉颜 。
吹笙烟雾中,举手留盘桓 。
信非人间境,邈与时俗恋 。
顾怀平生旧,慰以逍遥篇 。
三复想在目,令人愧衣冠 。
处世阔且疏,幼舆亦有言 。
一丘与一壑,自谓无间然 。
安得从君游,解缨弄云泉 。
昏昏岁复晏,相望空长叹 。
...
古代带咏字的名人 (古诗 词名也可以)
据《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诗中有“府吏得闻 之,堂上启阿母”“兰芝惭阿母,儿实 无罪过”等句内中“阿母”即指母 亲 。
后诗歌中有以阿母代指母亲者 。
宋?陆游《浣花女》:“江头女儿双髻 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