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政的诗词名言?( 二 )


注解:主持政务关键在于去掉私心,否则就没有公道可言了 。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择 。[隋]王通《文中子·魏相》
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选择,然后再交往;小人却不同,一见如故,显得异常亲热,然后才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 。
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春秋]管仲
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
贤人志士之于子孙也……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
注解:贤明者与有志之士对于子孙……留给他们有教益的话,而不是留给他们财产 。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汉]《礼记·大学》
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养,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

【关于廉政的诗词名言?】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腾王阁序》
注解:人老了,应当更有雄心壮志,岂能因为满头白发改变过去的想法打算?境况艰难困苦,应当更加坚强,不能因此而丧失凌云壮志 。
关于廉洁的古诗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 。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 。
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 。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 。
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 。
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
”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 。
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 。
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