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晓烟杨柳绿古诗( 九 )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 。
《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 , 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 , 笔墨淋漓 , 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 , 风格接近杜甫 , 如《重读〈徂徕集〉》、《送杜岐公致仕》;另一部分作品雄奇变幻 , 气势豪放 , 却近于李白 , 如《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
但多数作品 , 主要学习韩愈“以文为诗” , 即议论化、散文化的特点 。
虽然他以自然流畅的诗歌语言 , 避免了韩愈的险怪艰涩之弊 , 但仍有一些诗说理过多 , 缺乏生动的形象 。
有的古体诗因此显得诗味不浓 , 但部分近体诗却比兴兼用 , 情景相生 , 意味隽永 。
在内容上 , 他的诗有一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 , 揭露社会的黑暗 ,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例如 , 在《答杨子静祈雨长句》中 , 描写了“军国赋敛急星火” , “然而民室常虚空”的社会现实;在 《食糟民》中 , 揭露了官吏“日饮官酒诚可乐” , 而百姓“釜无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现象 。
不过 , 他写这些诗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赠广其说 , 为我持之告采诗” , 为的是规劝统治阶级修明政治 , 维护封建秩序 。
他还在诗中议论时事 , 抨击腐败政治 , 如《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 。
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 , 表现了诗人对妇女命运的同情 , 对昏庸误国的统治者的谴责 。
更多的是写景抒情作品 , 或清新秀丽 , 或平淡有味 , 多抒发诗人的生活感受 。
如《黄溪夜泊》中的“万树苍烟三峡暗 , 满川明月一猿哀” ,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雪消门外千山绿 , 花发江边二月晴” ,  《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 , 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 , 不及林间自在啼”等 。
总的来看 , 他的诗歌风格还是多样的 。
欧阳修不仅善于作诗 , 且时有新见 , 其最后一部作品《诗话》(由于诗话从专名演变为一种文体 , 后人为区别称《六一诗话》) , 是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
后人郭绍虞说:“诗话之称 , 固始于欧阳修 , 即诗话之体 , 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宋诗话考》) 。
欧阳修的诗话 , 改变了以前的论诗或重在吕评、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 , 而是兼收并蓄 , 细加抽绎 , 以随便亲切的闲谈逸事的方式评叙诗歌 , 成为一种论诗的新形式 。
他在评论诗的时候 , 虽然不废雕琢 , 但主张归于自然 。
在《梅圣俞诗集序》中 , 他提出诗“穷者而后工”的论点 , 发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 为宋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欧阳修还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 。
他创作了很多词 , 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 , 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 , 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 。
《采桑子》十三首 , 描绘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 , 写得恬静、澄澈 , 富有情韵 , 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
另一些词的“杏花红处青山缺 , 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楼春》) , “堤上游人逐画船 , 拍堤春水四垂天 。
绿杨楼外出秋千”(《浣溪沙》) , “平山栏槛倚晴空 , 山色有无中”(《朝中措》)等 , 也都是写景的佳句 。
由于作者对事物体察入微 , 看似随意写出 , 却是无限传神 , 没有炉火纯青的工夫 , 是不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 。
而他偏重抒情的词 , 写得婉曲缠绵 , 情深语近 , 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阕的最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 , 迢迢不断如春水” , “平芜尽处是春山 , 行人更在春山外” , 通过春水春山 , 从思妇眼中写征人 , 情意深远 , 含蓄蕴藉 , 给人以新颖别致的感觉 , 感情亦非常深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