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伤春的名家赏析( 三 )


不久 , 遭母丧去任 , 召还为吏部员外郎 , 升郎中 。
十二年(1185)五月 , 以地震应诏上书 , 极论时政十事 , 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 , 精专备敌之策 , 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 , 主张选用人才 , 积极备战 。
次年 , 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 。
十四年(1187) , 迁秘书少监 。
高宗崩 , 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 , 指斥洪迈“指鹿为马” , 惹恼了孝宗 , 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
光宗即位 , 召为秘书监 。
绍熙元年(1190) , 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
终因孝宗对他不满 , 出为江东转运副使 。
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 , 万里以为不便民 , 拒不奉诏 , 忤宰相意 , 改知赣州 。
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 , 遂不赴任 , 乞祠官(无实际官职 , 只领祠禄 , 等于退休)而归 , 从此不再出仕 , 朝命几次召他赴京 , 均辞而不往 。
开僖二年(1206) , 因痛恨韩胄弄权误国 , 忧愤而死 , 官终宝谟阁文士 , 谥“文节” 。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 , 反对屈膝投降 , 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 , 力诋投降之误 , 爱国之情 , 溢于言表 。
他为官清正廉洁 , 尽力不扰百姓 , 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 , 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 。
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 , 应有余钱万缗 , 但他均弃于官库 , 一钱不取而归 。
他立朝刚正 , 遇事敢言 , 指摘时弊 , 无所顾忌 , 因此始终不得大用 。
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 , 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 , 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 , 锁置箱中 , 藏于卧室 , 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 , 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 。
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 , 还是韩胄柄政之时 , 韩新建南园 , 请他作一篇“记” , 许以高官相酬 , 万里坚辞不作 , 表示“官可弃 , ‘记’不可作 。
”以止数事 , 可以想见其为人 。
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 , 并非谥美之辞 。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 , 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 。
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 , 称“南宋四大家” 。
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 , 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 , 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 , 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 。
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忆过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余之诗 , 始学江西诸君子 , 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 , 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 , 晚乃学绝句于唐人 。
......戊戌作诗 , 忽若有悟 , 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 , 而后欣如也 。
”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白:“传派传宗我替羞 , 作家各自一风流 。
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 , 陶(潜)谢(灵运)行前更出头 。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 , 敢于别转一路 , 推陈出新 , 终于自成一家 , 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 , 号为“诚斋体” 。
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 , 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杨万里学问渊博 , 才思健举 。
他的作品不拘一格 , 富有变化 , 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 , 写人情意 , 随手拈来 , 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 。
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 ,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 , 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 , 因此 , 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 , 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 , 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