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伤春的名家赏析( 八 )


他的尊杜观点最能体现宋代诗学的时代精神 。
他主张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作积极的借鉴 。
他说:“自作语最难 , 老杜作诗 , 退之作文 , 无一字无来处 。
盖后人读书少 , 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
故之能为文章者 , 真能陶冶万物 , 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 如灵丹一粒 , 点铁成金也 。
”虽然如此 , 但一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试派也不满与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 。
平淡质朴 , 精光内敛 , 体现出黄诗的老成境界 。
由此可见平淡之美是宋代诗坛的整体性追求 ,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也是以此为终极目标的 。
陈师道(1053-1102)也是苏轼门下的重要诗人 , 为苏门六学士之一 。
他字履常 , 一字无己 , 号后山居士 ,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
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 , 至35岁时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 。
他视苏轼为师长 , 曾不顾朝廷禁令私自离境为出守杭州的苏轼送行 。
但陈师道作诗的方式的“闭门觅句”式的苦吟 , 与苏轼挥洒自如的方式迥然不同 。
所以他写诗并不学苏 , 而以同样重视推敲锻炼的黄庭坚为师 , 自称:“仆于诗 , 少好之 , 老而不厌 , 数以千计 。
及一见黄豫章 , 尽焚其稿而学焉 。
”(《答秦觏书》)虽说陈师道的诗最终自成一体 , 但毕竟与黄诗有一层渊源关系 , 因此他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 。
陈诗运思遣词都很有工力 , 但字面上已洗净风华绮丽 。
这正是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特色的一种表现 。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 , 诗坛空气趋于凝固 。
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 , 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 , 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 , 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 。
于是 , 吟咏书斋生活 , 推敲文字技巧 , 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 , 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的沉闷空气 。
崛起于东北的金国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灭辽 , 第二年就攻陷汴京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 北宋灭亡 , 南宋建立 , 淮河以北成为金的领土 。
在短短两年之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变 , 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活 , 整个诗坛震惊了 , 代表诗坛风气的江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金兵围攻汴京时 , 吕本中正在城中 , 他最早用诗歌记录了那场事变 , 《守城士》描写了抗金将士的奋勇抵抗 , 《兵乱后寓小巷中作》刻画了人民遭受战祸的惨状 , 《城中纪事》控诉了敌军烧杀抢掠的罪行 。
金兵退后 , 吕本中又写了《兵乱后自嬉杂诗》29首以抒愤 , 其一写道:晚逢戎马际 , 处处聚兵时 。
后死翻为累 , 偷生未有期 。
积忧全少睡 , 经劫抱长饥 。
欲逐范仔辈 , 同盟起义师!沉郁悲壮 , 写出了爱国士大夫的共同心声 。
其他经历了靖康事变的江西诗派人也有一此类似的作品 , 例如韩驹的《陵阳先生诗》中就颇多呼吁抗金的诗 。
即使在咏物、咏史一类传统题材方面 , 也时而可见他们的忧国伤时之思 , 如洪炎的《次韵公实雷雨》和徐俯的《咏史》:惊雷势欲拔三山 , 急雨声如倒百川 。
但作奇寒侵客梦 , 若为一震静胡烟?田园荆棘漫流水 , 河洛腥膻今几年?拟扣九关笺帝所 , 人非大手笔非椽 。
楚汉分争辩士忧 , 东归那复割鸿沟?郑君立义不名籍 , 项伯胡颜肯姓刘?前一...
小学三年级背诵古诗 没能送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 , 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 , 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 。
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 , 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 , 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 , 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