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了《中华好诗词》大赛,语文老师让我写一篇观后感。( 五 )


“枝上”二句 , 先抑后扬 , 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
柳絮漫天 , 芳草无际 , 最易撩人愁思 , 着一“又”字 , 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 。
“天涯何处无芳草” , 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 , 春色无边 , 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 , 又何怀乎故宇”之意 , 谓只要随遇而安 , 哪里不可以安家呢?下片抒写出了词人见不到佳人的相思之愁 , 随只有一墙之隔 , 却咫尺天涯 , 词人驻足观望 , 只看到露出墙头的秋千架 。
闻得墙里佳人笑 , 原来词人只是一行人 。
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词人的懊恼与惆怅 。
“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强打精神 , 安慰自己 。
让读者看到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 虽不得志却懂得随遇而安 。
我很是佩服苏轼的情怀 , 经历了种种 , 面对这一切还能泰然处之 , 一笑解千愁 , 虽然这个笑是自嘲的笑 , 可谁又能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
《城南旧事》的 《惠安馆》500字读后感
一滴清水 , 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 , 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
在我内心的深处 , 曾经有这样一本书 , 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 , 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 , 作者是林海音 , 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 。
看完书后 , 古城的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
也许 , 童年 , 是记忆的开始 , 也是一个梦的符号 , 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
读着《城南旧事》 , 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 , 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 , 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 , 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 , 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 。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玩时 , 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 , 英子不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 , 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 。
此刻 , 我不禁为英子感到骄傲 , 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 , 懂得爱 , 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 , 我时而心惊肉跳 , 时而轻松自在 。
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 , 我才明白 , 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 , 是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 , 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 , 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 。
那是真正的 , 无忧无虑的 , 不折不扣的快乐 。
《城南旧事》绝不仅是一本回忆录 , 它还是名篇佳作 , 它以它独特的特点 , 洗涤人的自私心 , 让人受到教育 。
这本书 , 的确让人沉醉 , 它像一位绘画大师 , 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 , 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 。
合上此书 , 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 , 久久无法散去……最近我读了一本书 , 叫《城南旧事》 , 是台湾当代作家林海英写的有关她童年的“旧事” , 这些“旧事”发生在北京城 。
《城南旧事》共写了五件作者(书中称小英子)小时候的事 。
这些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 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妈》、《驴打滚》和《爸爸的花落了 , 我也不是小孩了》 。
这些故事情感丰富 , 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 交错在一起 , 让人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
在这五个故事中 ,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惠安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