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二 )


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将科举制用来笼络人才维护其统治,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是满清统治者 。清朝建立之初,为补充全国所需文官的短缺 , 清统治者吸取金元两代“以汉法治汉”的经验教训 , 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以科举选拔汉人文士入仕 。虽然当时的统治者知道用僵化的八古文很难取得真才实学之士 , 可是他们更知道用此法可以牵制士人思想,减少异端,选拔为朝廷效忠的文士有利于对广大汉族民众进行有效的统治 。清沿明制行科举正是统治者高明的表现,同时也说明 ,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科举依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人事制度 。
加速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在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科举制也被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这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汉文化在各民族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由此而带来的民族间的融合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 。为照顾各地区利益,按“分地而取”的原则,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 。此举不但改善了朝廷中文官队伍结构的状况 , 而且照顾了各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利益,使各地发展差距不至于过大,从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
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
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在《国人的“现代化”情节》中认为:“传统具有一切文化的根本属性:一方面他是刚性的,强悍的,它指导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在进化的过程中它又是可塑的,远比生理机制更易变更 。因此人类的观念和制度的进化不必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获得一个就必须仍掉另一个 。一切观念皆可共存(除了不允许异端存在的极端主义),一切制度皆可转化 , 粗鲁地摧毁只能导致文化虚无 , 积极的转化才是走向现代化的真谛 。”结合当前我国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可得出以下启示 。
发挥人才的创造性
马洛斯提出的Y理论把人看作是“自我实现的人” 。对人的管理应舍弃“苛求”而就“怀柔”管理 。该理论认为,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非为使人工作的唯一方法,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因而管理必须尊重个人意志 。封建统治者把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进行严格控制,大部分官吏除了唯命是从外 , 在其位上很少有做出实际工作的,而像明清等朝代初年的统治者对前代的人才采用“怀柔”政策,使其帮助管理刚刚打下的天下,都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使其心甘情愿的为企业服务 , 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各种激励而非“控制与惩罚”措施来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