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有哪些积极影响( 四 )


大大提高了 。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来自各地的贫寒之士占据了很大的数量,也包
括不少当时社会地位很低的市井之子 。据《北梦所言》记载,唐代一位姓毕的盐商
之子想参加科举考试,请人为他改一个吉利一点的名字,那人不无嘲谑地把咸味化
进了他的名字 , 为他取名为毕〔讠咸〕,毕〔讠咸〕没有恼怒 , 快乐接受 。后来他
不仅考上了,而且逐级升官一直做到了宰相 。这说明科举制度确实是具有包容性和
开放性的,不太在乎原先家族地位的贵贱 。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表述了这种科举原
则:
唯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沙砾,岂为类贱而不收?度木于涧
松,宁以地卑而见弃?但恐所举失德,不可以贱废人 。(《白居易集》
卷六十七)
科举制度的另一个优点是十分明确地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
。考来考去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这种考法当然未必合适 , 
越到后来越显现出很多的负面效应,但至少在唐宋时代,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重
心产生了有趣的引导 。大批书生从政,究竟是加重了社会的文明,还是加速了社会
的腐朽?我偏向于前者 。此外,由于做了书生才能做官,这种诱惑也极大地扩充了
书生的队伍 , 客观上拓宽了社会的文明面 。
由于科举考试制度重视文化,考试中要写作诗赋文章,因而天南地北的无数考
生就要长久地投入诗赋文章的训练,这对文学本身倒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的研究者
认为科举考试对社会补益不大而对唐宋文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我的观点正恰相反
,认为科举考试最对不起的恰恰是文学 。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
的创作 。韩愈后来读到自己当初在试卷中所写的诗文,“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
,简直不想承认这些东西出于自己的手笔 。他由此推衍 , “若屈原、孟轲、司马迁
、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捅刂淙柩?。”(《答崔立之书》)但韩愈并不因
此而否定科举 。
进士试卷中有时也会偶尔冒出来一些佳句,以我看,千余年来科举考试中写出
来的诗,最好的是唐代天宝年间的钱起在《湘灵鼓瑟诗》的试题下写出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直到二十世纪鲁迅、朱光潜还为这两句诗发生过口舌
,真不知当年坐在考场中的钱起是如何妙手偶得的 。但也就是这两句,整首诗并不
见佳 。可以理解的是 , 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 , 并不是测试应试者的特殊文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