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林夕的词那么深刻( 二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7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8 《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9《饮》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10《赠刘景文》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沈括与苏轼的乌台诗案有什么关系
总体说,是沈括告发的苏轼,导致乌台诗案的调查深入,使苏东坡获罪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贬调湖州 。
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 。
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 。
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
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 。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对 。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
总之,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
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 。
此时,沈括还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章敦等人便以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拭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
”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 。
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便因沈括的告密震惊朝野 。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
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 。
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
”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
宋神宗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 。
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 。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
苏轼为薛超超写的诗词是哪首?
区区学识浅薄,仅知最符合楼主所说的是东坡的《卜算子》词: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后人有争议此序是否为东坡所题——答者注)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依此词内容,有人言此词为苏轼为一女所赋,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温都监女(据说名为温超超,疑为楼主所指者,后附一文明之),一说黄州王氏,并无所谓薛超超……且所谓艳遇赋词的可信度都受到了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