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诗句李白( 九 )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 说法不一 。
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前后 。
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 。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 , 漫游梁、宋 , 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将进酒...
李白和杜甫
要谈李白与杜甫 , 似乎不知天高地厚 。
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 , 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 。
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 , 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 。
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 , 即是现在这些文字 。
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 , 可谓如海之深广 , 真不知从何处起锚 。
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 。
读杜甫的诗 , 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 。
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 。
《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 , 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 , 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
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 , 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
他们相会于洛阳 , 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 。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 , 怜君如兄弟 。
醉眠秋共被 , 携手日同行” 。
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 , 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 , 但有诗互相寄赠 。
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 , 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
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 , 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 , 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 , 江东日暮云 。
何日一樽酒 , 重与细论文 。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 。
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 。
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 , 高卧沙丘城 。
城边有古树 , 日夕连秋声 。
鲁酒不成醉 , 齐歌空复情 。
思君若汶水 , 浩荡寄南征 。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饭颗山头逢杜甫 , 头戴笠子日卓午 。
借问别来太瘦生 , 总为从前作诗苦 。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 , 但反受排斥 , 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 。
如《梦李白》中有诗句:“冠盖满京华 , 斯人独憔悴 。
”“千秋万岁名 , 寂寞身后事 。
”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 , 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 。
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 , 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 , 供俸翰林 。
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 , 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 。
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 。
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 , 饱读诗书 。
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 。
可谓读了万卷书 , 行了万里路 , 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 。
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 , 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 , 不会圆滑处世被逐 , 再过漂泊生活 。
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 。
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 , 自以为神仙下凡 。
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 , 凡事依礼而行 。
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 。
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 , 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 , 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 , 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 。
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珠玉买歌笑 , 糟糠养贤才 。
”(《古风》第十五首) 。
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可怜飞燕倚新装”(《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 。
杜甫在当左拾遗时 , 全不管自己的升降 , 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 , 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