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现象》说课稿如何写?( 七 )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 , 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 , 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 , 假定为c电荷 。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 , 若与玻璃棒排斥 , 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 , 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 , 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 , 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 , 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 , 即两次都会吸引 。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 , 另一次排斥 。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 , 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 , 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 , 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 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 , 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
应该说 , 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 , 重点得到强化 , 难点得以突破 , 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 , 而且 , 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 , 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 , 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 ,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 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 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 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 更重要的是 , 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 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 , 电视 , 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 , 写一篇小论文 。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
【《惯性现象》说课稿如何写?】《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 , 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 , 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 , 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 , 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 , 作业形式新颖 , 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