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搞笑诗歌鉴赏!( 三 )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
再看尾联 。亦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 。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
比较正点,不搞笑!
这三个你瞧一瞧吧!
求搞笑诗歌鉴赏!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 。
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
③ 两句诗互文 。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
⑤人处:人家、村子 。
赏析点拨: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 。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 。
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 。
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
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