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搞笑诗歌鉴赏!( 六 )


”(《效古词》)而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
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 。
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 。
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 。
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
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 。
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
前两句刻划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 。
时间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简作一“夜”字 。
地点是“堂前”,这是能见“新月”的地方 。
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别的孩子一样去寻找萤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却郑重其事地在堂前学着大人“拜新月”呢 。
读到这里,令人忍俊不禁 。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这位“才六岁”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与‘细语人不闻’(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别”(沈德潜)啊 。
尽管作者叙述的语气客观,但“学人”二字传达的语义却是揶揄的 。
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内容却是幼稚的,这形成一个冲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产生 。
小女孩越是弄“巧”学人,便越发不能藏“拙” 。
这个“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纯真而可爱 。
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 。
而五绝容不得铺叙 。
如果把左诗比作画中工笔,则此诗就是画中写意,它删繁就简,削多成一,集中笔墨,只就一件情事写来,以概见幼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画出了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显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
适合高中生做课前古诗鉴赏的古诗有什么,最好不要太枯燥,有有趣的...
实在不敢苟同,与现代先比,古代唯有文学的光芒不可遮挡,如果这些东西让你讨厌,那实在有点遗憾 。
如果你还是中学生,那我要跟你说,到了大学再也没有语文了(除非你是专业的),只要你愿意,科研、创新这些词汇可以占据你的全部精力(没错,是全部),那时没准你会怀念你的语文课的 。
描写松古诗鉴赏
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 。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
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
毛泽东诗词鉴赏的论文1500字以上
2006年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 。
主席生前有大量的诗词发表,有律诗,有词,有骈文,气势雄浑,想象瑰丽 。
俗话说,诗言志,歌咏言 。
我力图把毛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时间顺序,体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思考他当时的心态,结合该历史环境下的作品,揣摩他的心路历程 。
毛泽东的诗作跨越大半个世纪(1915-1973),而其本人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史 。
我的论文以其诗词为线索,点评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诗词本身,历史只是作为环境因素,解释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
中国古体诗词可以粗划为写实和写意两种,也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分别是其杰出的代表 。
写实者忧国忧民,有不少叙事诗流传于世,而写意者多歌颂祖国伟大山川,李白更是做了个梦都能写出《梦游天姥吟留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