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描写牧童的诗。( 四 )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
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 。
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 。
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 。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
名喦("喦”或作“岩”),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相传吕洞宾传有钟离权所授《灵宝毕法》十二科,为钟吕金丹道教典 。
自著《九真玉书》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即《道枢》卷二十六之一篇)、《肘后三成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即《道枢》卷二十五之一篇 。
《直斋录》又著录《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谓即此篇,略有不同) 。
其丹道思想尚散见于《道枢》之《五戒》《众妙》《指玄》等篇中;诗词有南宋夏元鼎编《金丹诗诀》,与杨亿所说“世所传者百余篇”吻合,其中一些诗句为杨亿所引,依托之作较少;单行本《沁园春丹词》有数家注本 。
《正统道藏》所收《纯阳真人浑成集》为元道士何志渊所编,真伪杂糅 。
《吕祖志·艺文志》又增添《敲爻歌》、杂曲十首等,更不可信 。
《吕公窑头坯歌》虽见录于《直斋书录解题》,然其中竟有“富郑公”(富弼),“张尚书”(张商英)、“赵枢密”(赵鼎)等名,显系南宋人伪作 。
《道藏辑要》收录署名吕著的作品,多为后人依托或扶乩降笔 。
《吕祖全书》绝大部分也是伪作 。
描写儿童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有《小儿垂钓》、《牧童》、《池上》、《舟过安仁》和《宿新市徐公店》 。
1、《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朝代】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诗词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
2、《牧童》 【作者】吕岩【朝代】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词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
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
3、《池上》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