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咏春的诗句有哪些( 四 )


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
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 。
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 。
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 。
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 。
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
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 。
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 。
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 。
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 。
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 。
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
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 。
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 。
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 。
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
三、虚词的妙用 。
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 。
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
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 。
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 。
“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 。
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
四、象征的运用 。
这首诗也不例外 。
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 。
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 。
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 。
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 。
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
含月字的诗句有哪些,越多越好
带月的诗句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
——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3.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 李商隐《观灯乐行》4.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
——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5.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
—— 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6.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
—— 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 王维《酬张少府》8.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
——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9.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11.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12.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
——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1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 李白《关山月》14.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
——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15.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
——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16.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
—— 吴文英《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17.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
—— 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18.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
——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19.明月不谙离恨苦 。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2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