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雎鸠( 三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白帝城高急暮砧 。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 , 也塑造了这种意象 。
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 即使平常诗人 , 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 , 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 , 小庭空 , 断续寒砧断续风 。
无奈夜长人不寐 , 数声和月到帘栊 。
”(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 , 灯白夜堂凉 。
此意无人会 , 重城醉梦乡 。
”(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 。
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 , 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 , 主人公眼见南方...
古诗词中落花意象的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诗人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落红 , 本指脱离花枝的花 , 但是 , 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 , 即使化做春泥 , 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
不为独香 , 而为护花 。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 , 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 不忘报国之志 , 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 , 成为传世名句 。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即柳絮 , 是暮春景象 , 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
“不恨此花飞尽 , 恨西园、落红难缀”、“细看来 , 不是杨花 , 点点是离人泪” 。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 , 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 , 看似无情 , 实则有心 。
由眼前的流水 , 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 , 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
可谓虚中有实 , 实中见虚 , 虚实相间 , 情景交融 。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
古诗词中“月”的意象可以有哪些含义
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 , 无不表达 。
月亮的不同意蕴 ,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 , 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
在不少古诗词中 , 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诗经里的雎鸠】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 , 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 , 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  , 时鸣春涧中 。
”在这首诗中 , 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 , 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 , 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 , 一轮明月的出现 , 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 , 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 , 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 , 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 , 远离亲人者的眼里 , 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 , 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 , 这一类是最多的 。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 , 圆月如盘 , 团团圆圆;残月如勾 , 残缺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