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楷书古诗七律诗( 五 )


春天过去 , 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 , 人走近 , 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
...
《笠翁对韵》对当时古诗有何发展意义
【意义】:在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中 , 《笠翁对韵》出现得比较晚 , 但对于学习诗文声律与对仗的儿童来说 , 它却非常有用 , 因此也非常有名 。
中国古代韵文有个鲜明的特点 , 就是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 。
这是因为汉字都是方块字 , 不仅字字独立 , 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 。
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 , 为了让语言更美 , 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 。
久而久之 , 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 , 古人叫它“对偶”或“对仗” , 俗称“对对子” 。
古时候 , 只要小孩子刚刚开始识字 , 就会有老师来教对对子的种种技巧 , 目的是为了让他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东汉末年 , 社会动荡 , 政治混乱 。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 , 游宦无门 。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 , 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
这十九首诗歌 , 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
具体而言 , 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 , 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 , 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
人情莫不思得志 , 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 , 慊慊犹有不足 , 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 , 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 , 莫不欲终身相守 , 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 , 猜彼之见弃 , 亦其常也 。
失终身相守者 , 不知有愁 , 亦复不知其乐 , 咋一别离 , 则此愁难已 。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 , 皆同此旨 。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 , 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 , 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
而同有之情 , 人人各具 , 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 , 即能言而言不能尽 , 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
”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 , 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
总之 , 《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 , 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 是“人同有之情” 。
因而 , 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 , 千古常新 。
同时 , 它以艺术的方式 , 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 , 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 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 , 追求的幻灭与沉沦 , 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 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 , 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 , 良非虚言 。
例如《青青陵上柏》写作者游戏宛洛 , 意在仕途 。
然而他发现这个宫殿巍峨、甲第连云 , 权贵们朋比为奸 , 苟且度日的都城 , 井非属于他的世界 。
在诗人貌似冷峻的态度中 , 蕴含有失去人生归宿感的迷惘 。
有从政理想被亵渎的忧愤 。
《明月皎夜光》则抒写了诗人的另一种失落 , 那就是一些文人在为共同利益的斗争中 , 标榜气节和忠义 , 而一当他们在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层开竞争 , 原先的交谊就发生了变化 。
侥幸者和失意者的沉浮异势 , 使原来的友情徒具虚名 , 诗人一度笃信的伦理道德 , 也就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顿时现出虚妄;这就使诗人所说的“昔我同门友 , 弃我如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