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经典诗句有哪些?( 五 )


黄:看见了吗? 和二:看见了 。
黄:象什么?和二:绝代佳人 。
黄:梦啊 , 跟梦一样啊 , 知道爷现在想让你们哥俩干什么吗?和二:爷 , 奴才明白 。
查她的真名叫什么 , 笔名叫什么 , 家住哪里 , 背景如何 黄:聪明啊和二:我这就去办 , 我现在去找巡城御史 , 还要把那顺天府尹全找来 。
把她查个 底儿掉 。
纪:行了!...
诗词之什么是"合掌"?
合掌合掌是诗病的一种 。
合掌的说法究竟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 ,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 , 途中属暮春 。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 , 未免合掌 。
” 由纪昀的评论不难看出 , 合掌的说法至少在清代已经盛行 。
同时从宋之问的诗里我们也可以大胆估测--至少唐代没有合掌的说法 。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及《蔡宽夫诗话》均指出: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 。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归纳“两句不可一意” 。
元明诗论家则拈出“合掌"其名 。
大概就是合掌说法的最早起源了吧 。
为什么会有合掌的提法我们先看一下历史的变迁 。
唐朝 , 奔放 , 大气 , 名诗名句层出不穷 , 不过这时候没有合掌的说法 。
宋 , 稳定 , 安逸 , 词兴起 , 诗的创作远逊于唐 , 开始有对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的提法 , 但远非主流 。
明清 , 合掌的说法盛行 , 给唐宋诗词挑毛病的不少 , 但能称得上流传千古的名篇极少 , 反倒是白话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 而诗联(可看做诗的一部分)的创作也由重内容转变成了重形式 。
为何如此?恶意猜度一下就是--非古扬今 。
我们再转到形式上来看 。
诗 , 唐代的时候 , 长诗层出不穷;到了宋似乎只剩了律诗和绝句 , 长诗变得很少了;而明清则干脆变成了绝句和对联的天下 。
这就是说 , 唐代的创作篇幅的自由度更大 , 可以写更多的文字 , 对于两句一意并不忌讳 , 因为作者有足够的篇幅来表达;到了宋代创作的篇幅缩小了 , 为了使内容更加饱满 , 开始意识到了要避免两句一意 。
但毕竟有词有律诗 , 篇幅还够 , 所以未盛行 。
而到了明清 , 创作的主流只剩下了四句话甚至两句话 , 这时候又要微言大义 , 篇幅不足了 , 才有了合掌的说法 , 成了忌讳 。
这是没办法的事 , 就这么两句话 , 你再浪费一句 。
另外明清八股文盛行 , 科举中作文更是有严格的格式、方法限制 , 也是合掌说法盛行的一个原因……而事实上 , 在合掌说法盛行的明清时代 , 文学已经分裂了:阳春白雪的文人诗和下里巴人的白话小说 。
合掌的诗词在白话小说里则频频出现 , 可以指责——这是诗病 , 不好 , 要忌讳!抱歉 , 没人理 , 因为有足够的篇幅和文字来表述内容 , 诗词不过是点缀 , 是否合掌 , 谁在乎呢?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 , 律诗兴起 , 明清时代阳春白雪的文人诗提倡的避免合掌又被提了出来 。
一直以来都 , 哪怕是明清时代 , 都没有对合掌做出确切的定义 。
上个世纪40年代 , 王力给出合掌定义: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 , 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 。
而在80年代 , 王力对这个定义又做了修正 。
近二十余年的诗(联)专家提出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 。
定义在句子基础上的概念移植(引伸)到词和词组上 。
个人认为 , 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就是个笑话 。
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 , 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 , 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 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 。
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 , 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 , 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