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育内卷越来越大?
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让教百思特网育内卷越来越大?)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教育专家们这样说:“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内驱力”,“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长们则这样说:学钢琴、学舞蹈、学演讲、学编程......
前一段时间,刘瑜教授在演讲中说道,“我们要松弛下来,要发现孩子的喜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引领孩子发现自我,而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
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则说,“我们必须拼了,要不停刷题,要死记硬背,要用填鸭式教育逼孩子走出贫困和大山,要考上浙大、武大、厦大和川大 。”
一个是清华教授,一个是时代楷模、全国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是深扎于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她们的观点何以反差如此之大呢?
大家坚决反对以压榨孩子自由为前提的应试教育,于是我们有了素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我们孩子的学业压力是越来越重了呢?还是越来越轻松了呢?现在的教育真的是素质教育吗?
我们家长对素质教育又了解多少呢?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
是单纯地,没有目的地快乐教育吗?
是孩子不喜欢阅读,就给他看电视、玩手机的自由吗?
“不,我们普通人哪儿有什么权利享受素质教育,那是阶层固化的产物,是中产和上层阶级的凡尔赛文学 。”还有人这样说 。
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弹钢琴,打高尔夫,学击剑,拜名师 。
素质教育也不是每个人都要学有所成,并出类拔萃 。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学校能培养多少优等生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都能真正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培养,让起点不同的孩子成为同样优秀的孩子,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
素质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指向强者,而是指向弱者
刚刚读完的一本书《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2008年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拍摄了一部短片,片中显示出美国与芬兰中学生间的学习成果差距 。
影片中特别以图表显示出芬兰中学生成绩高低程度的落差只有4.7%,但美国学生的差距却是芬兰的6倍,并高达29.1%!此外,英国的落差是23.5%、澳洲19.8%、泰国25.6%、墨西哥25.5% 。
而芬兰的中小学生是参加评比的国家中,学习时间最短,而且没有课外辅导机构,尤其在数学方面,没有任何的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而数学水平却与亚洲的高水平学生不相上下 。
在“国际学生评量计划”中,全球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 。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为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
芬兰的教育,在全民都没有课外辅导机构,没有繁重的课后作业,没有题海战术的情况下,居然可以做到这样的成绩,让全世界都震惊了,最重要的是芬兰的基础教育落差之小!
芬兰从1985年就取消了能力分班,就是没有了所谓的实验班,尖子班 。
他们的学校都没有制服,并且鼓励孩子们在穿衣打扮上展示自己的个性,甚至有的女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和染发,这些行为都不会遭到学校的禁止 。
在其他国家的学校和家长们格外焦虑的问题,在芬兰都将其归为最基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为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 。
作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工作原因在芬兰生活了6年,在这六年时间里走访了芬兰大大小小的学校,从自己的切实体验领悟到了芬兰素质教育的真谛 。
作者在书中详细的阐述了芬兰教育的模式,如果用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来形容,那就是“先见林,再见树”,而我们通常习惯了的教育方式则是“先见树,再见林” 。
“先见树”与“先见林”的差异到底在哪里?
“先见林”,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再运用了很多元、很重视人性的方法与模式,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与科目的了解 。
- 私人影院|私人影院是自己选电影吗
- 私人影院|私人影院按人数算还是房间算
- 影院|私人影院有摄像头监控犯法吗
- 春天|2022春天还要冷多久
- 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雨水多不多
- 春天|2022年春天会不会干旱
- 春天|2022年春天是暖春还是冷春
- 春天|2022年春天为什么这么冷
- 春天|2022年春天是几月到几月
- 武汉|武汉樱花在哪个大学